結帳(0)
瀏覽紀錄
回首頁
繁體简体English

最新消息

【特別報導】冷漠的大學生

發佈日期:2010.07.07

資料來源:紐約時報,學人編譯

你很受不了年輕的掛網族嗎?你是否覺得現今的青少年自我中心?自我膨漲?對周遭環境與人的感覺漠不關心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?不光是你這麼認為。最近一項對大學生的研究中,University of Michigan 的研究人員- Sara Konrath - 悲痛的做出了同樣的結論。

Sara Konrath 在波士頓心理科學研究院發表的「美國大學生內在同理能力的轉變」顯示:如今大學生的同理能力比三十年前的大學生少了 40%,而這個變化主要在 2000 年後開始激增。

雖然學界對同理能力(同理心)的定義還未塵埃落定,這份研究中採用的定義為「人對人的感受性」,並細部考量以下四點:1)對他人不幸的同理心、同情心,2)採納不同看法,觀點的能力,3)與書本、電影中人物共鳴,或對其認同的傾向,4)自身對不幸的人、事、物的情緒反映。

如今的學生在第一項(對他人不幸的同理,同情心)與第二項(採納不同看法,觀點的能力)得分明顯較低 — 平均值較比較組低了 45%。簡單來說,這些學生的普遍看法是:自己比什麼都重要。過去的研究顯示,大學生的自戀度成長始於 80 年代末。而在同時,美國大眾普遍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如以往親切、厚道。

「這不令人意外。」Dr. Bruce Perry,美國兒童精神病醫師與《為被愛而生—瀕臨絕種的同理心》一書的作者,無奈的說。「雖然我本來希望這個惡化的過程可以慢一點的。」

「我們現階段並不清楚這個同理能力的退化因何而起,但影響可能來自氾濫的電子遊戲產品,社會新聞,誇張的電視真人秀,或是學業、同儕間的高度競爭。」這些影響的綜合結果是自私的青少年自溺在膚淺的個人主義中,越陷越深。缺乏同理心的影響還進一步包括犯罪傾向,暴力行為,性侵犯行為,酒後暴力與其他反社會行為。